廉頗者、趙之良將也。趙惠文王十六年、廉頗為趙將伐齊、大破之、取陽晉、一拜為上卿、以勇氣聞於諸侯。藺相如者、趙人也、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。
一索隱。按。陽晉、衞地、後屬齊、今趙取之。司馬彪郡國志曰今衞國陽晉城是也。有本作「晉陽」、非也。晉陽在太原、雖亦趙地、非齊所取。正義。故城在今曹州乘氏縣西北四十七里也。
趙惠文王時、得楚和氏璧。秦昭王聞之、使人遺趙王書、願以十五城請易璧。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。欲予秦、秦城恐不可得、徒見欺。欲勿予、卽患秦兵之來。計未定、求人可使報秦者、未得。宦者令繆賢曰。「臣舍人藺相如可使。」王問。「何以知之。」孫守真按。倒序重組。何以⇌以何→用什麼、憑什麼。用=以=憑=因。什麼=何。對曰。「臣嘗有罪、竊計欲亡走燕、臣舍人相如止臣、曰。『君何以知燕王。』臣語曰。『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、燕王私握臣手、曰「願結友」。以此知之、故欲往。』相如謂臣曰。『夫趙強而燕弱、而君幸於趙王、故燕王欲結於君。今君乃亡趙走燕、燕畏趙、其勢必不敢留君、而束君歸趙矣。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、則幸得脫矣。』臣從其計、大王亦幸赦臣。臣竊以為其人勇士、有智謀、宜可使。」於是王召見、問藺相如曰。「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、可予不。」相如曰。「秦彊而趙弱、不可不許。」王曰。「取吾璧、不予我城、柰何。」相如曰。「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、曲在趙。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、曲在秦。均之二策、孫守真按。均。1.均衡、衡量、同義複詞。單字想複詞。2.均=鈞、先抓動詞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寧許以負秦曲。」孫守真按。負擔、同義複詞。單字想複詞。承擔。謂承擔秦曲的後果。單字想複詞。是非曲直的曲。王曰。「誰可使者。」相如曰。「王必無人、臣願奉璧往使。城入趙而璧留秦。城不入、臣請完璧歸趙。」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。
秦王坐章台見相如、相如奉璧奏秦王。孫守真按。奏進、進獻、同義複詞。秦王大喜、傳以示美人及左右、左右皆呼萬歲。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、乃前曰。「璧有瑕、請指示王。」王授璧、相如因持璧卻立、倚柱、怒髮上衝冠、謂秦王曰。「大王欲得璧、使人發書至趙王、趙王悉召羣臣議、皆曰『秦貪、負其彊、以空言求璧、償城恐不可得』。議不欲予秦璧。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、況大國乎。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、不可。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、使臣奉璧、拜送書於庭。何者。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。孫守真按。嚴肅、莊嚴、莊重、尊重、修行、同義複詞。單字想複詞。∴嚴大國之威=(敬、尊)重大國之威。修敬=行敬→行禮→示敬。今臣至、大王見臣列觀、孫守真按。列=劣。同音通假。禮節甚倨。得璧、傳之美人、以戲弄臣。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、故臣復取璧。大王必欲急臣、孫守真按。逼急、狗急跳牆之急。單字想複詞。急迫、逼迫、脅迫、同義複詞。∴急臣=逼臣=迫臣=脅迫臣。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。」相如持其璧睨柱、欲以擊柱。秦王恐其破璧、乃辭謝固請、召有司案圖、孫守真按。案=按字形結構換部首。單字想複詞。按圖索驥之按圖。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。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、孫守真按。詳=佯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實不可得、乃謂秦王曰。「和氏璧、天下所共傳寶也、趙王恐、不敢不獻。趙王送璧時、齋戒五日、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、設九賓於廷、一臣乃敢上璧。」秦王度之、終不可彊奪、遂許齋五日、舍相如廣成傳。二相如度秦王雖齋、決負約不償城、乃使其從者衣褐、懷其璧、從徑道亡、歸璧於趙。
一集解。韋昭曰。「九賓則周禮九儀。」索隱。周禮大行人別九賓、謂九服之賓客也。列士傳云設九牢也。 正義。劉伯莊云。「九賓者、周王備之禮、天子臨軒、九服同會。秦、趙何得九賓。但亦陳設車輅文物耳。」
二索隱。廣成是傳舍之名。傳音張戀反。
秦王齋五日後、乃設九賓禮於廷、引趙使者藺相如。相如至、謂秦王曰。「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、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。孫守真按。明=盟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謂履約保證也。添字還原。堅其盟、約其束。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。盟⇌束。盟約、同義複詞、「束」「約」互用、抽換字面爾。單字想複詞。束身自愛之束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、故令人持璧歸、閒至趙矣。且秦彊而趙弱、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、趙立奉璧來。今以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趙、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。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、臣請就湯鑊、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。」秦王與羣臣相視而嘻。一左右或欲引相如去、孫守真按。「引渡」之「引」。單字想複詞。秦王因曰。「今殺相如、終不能得璧也、而絕秦趙之驩、孫守真按。驩=歡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不如因而厚遇之、孫守真按。待遇、對待、同義複詞。使歸趙、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。」卒廷見相如、畢禮而歸之。
一索隱。音希。乃驚而怒之辭也。
相如旣歸、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、拜相如為上大夫。秦亦不以城予趙、趙亦終不予秦璧。
其後秦伐趙、拔石城。一明年、復攻趙、殺二萬人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惠文王十八年。」索隱。劉氏云蓋謂石邑。正義。故石城在相州林慮縣南九十里也。
秦王使使者告趙王、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。一孫守真按。單字想複詞。友好、和好。∴好會=和會。趙王畏秦、欲毋行。廉頗、藺相如計曰。「王不行、示趙弱且怯也。」趙王遂行、相如從。廉頗送至境、與王訣曰。「王行、度道里會遇之禮畢、還、不過三十日。三十日不還、則請立太子為王。以絕秦望。」王許之、遂與秦王會澠池。二秦王飲酒酣、曰。「寡人竊聞趙王好音、請奏瑟。」趙王鼓瑟。秦御史前書曰。「某年月日、秦王與趙王會飲、令趙王鼓瑟」。藺相如前曰。「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、請奏盆缻秦王、以相娛樂。」三孫守真按。1.「秦王」上當斷句。2.倒序重組。請秦王奏盆缻。秦王怒、不許。於是相如前進。因跪請秦王。秦王不肯擊缻。相如曰。「五步之內、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。」四左右欲刃相如、相如張目叱之、左右皆靡。於是秦王不懌、為一擊缻。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「某年月日、秦王為趙王擊缻」。秦之羣臣曰。「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」。藺相如亦曰。「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。」秦王竟酒、終不能加勝於趙。趙亦盛設兵以待秦、秦不敢動。
一索隱。在西河之南、故云「外」。案。表在趙惠文王二十年也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二十年。」
三集解。風俗通義曰。「缶者、瓦器、所以盛酒漿、秦人鼓之以節歌也。」 索隱。缻音缶。孫守真按。有邊讀邊讀左邊。 正義。缻音缾。孫守真按。則「缻」成為會意字矣。
四正義。濺音贊。
旣罷歸國、以相如功大、拜為上卿、位在廉頗之右。一廉頗曰。「我為趙將、有攻城野戰之大功、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、而位居我上、且相如素賤人、吾羞、不忍為之下。」宣言曰。「我見相如、必辱之。」相如聞、不肯與會。相如每朝時、常稱病、不欲與廉頗爭列。孫守真按。上班(上朝)有朝(班)列位次也。已而相如出、望見廉頗、相如引車避匿。於是舍人相與諫曰。「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、徒慕君之高義也。今君與廉頗同列、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、恐懼殊甚、且庸人尚羞之、況於將相乎。臣等不肖、請辭去。」藺相如固止之、曰。「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。」曰。「不若也。」相如曰。「夫以秦王之威、而相如廷叱之、辱其羣臣、相如雖駑、獨畏廉將軍哉。顧吾念之、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、徒以吾兩人在也。今兩虎共鬭、其勢不俱生。吾所以為此者、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。」廉頗聞之、肉袒負荆、二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。曰。「鄙賤之人、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。」孫守真按。寬容、包容、容忍、容許、同義複詞。單字想複詞。卒相與驩、為刎頸之交。三
一索隱。王劭按。董勛答禮曰「職高者名錄在上、於人為右。職卑者名錄在下、於人為左、是以謂下遷為左」。 正義。秦漢以前用右為上。
二索隱。肉袒者、謂袒衣而露肉也。負荆者、荆、楚也、可以為鞭。
三索隱。崔浩云。「言要齊生死而刎頸無悔也。」
是歲、廉頗東攻齊、破其一軍。居二年、廉頗複伐齊幾、拔之。一後三年、廉頗攻魏之防陵、二安陽、拔之。後四年、藺相如將而攻齊、至平邑而罷。三其明年、趙奢破秦軍閼與下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幾、邑名也。」案。趙世家惠文王二十三年、頗將攻魏之幾邑、取之、而齊世家及年表無「伐齊幾、拔之」事、疑幾是邑名、而或屬齊或屬魏耳、田單在齊、不得至於拔也。索隱。世家云惠文王二十三年、頗將攻魏之幾邑、取之、與此列傳合。戰國策云秦敗閼與及攻魏幾。幾亦屬魏。而裴駰引齊世家及年表無「伐齊拔幾」之事、疑其幾是故邑、或屬齊、魏故耳。正義。幾音祈。在相潞之閒。
二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房子』。」索隱。案。防陵在楚之西、屬漢中郡。魏有房子、蓋「陵」字誤也。正義。城在相州安陽縣南二十里、因防水為名。
三正義。故城在魏州昌樂縣東北三十里。
趙奢者、趙之田部吏也。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、奢以法治之、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。平原君怒、將殺奢。奢因說曰。「君於趙為貴公子、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、法削則國弱、國弱則諸侯加兵、諸侯加兵是無趙也、君安得有此富乎。以君之貴、奉公如法則上下平、上下平則國彊、國彊則趙固、而君為貴戚、豈輕於天下邪。」平原君以為賢、言之於王。王用之治國賦、國賦大平、民富而府庫實。
秦伐韓、軍於閼與。王召廉頗而問曰。「可救不。」對曰。「道遠險狹、難救。」又召樂乘而問焉、樂乘對如廉頗言。又召問趙奢、奢對曰。「其道遠險狹、譬之猶兩鼠鬭於穴中、將勇者勝。」王乃令趙奢將、救之。
兵去邯鄲三十里、而令軍中曰。「有以軍事諫者死。」秦軍軍武安西、一秦軍鼓噪勒兵、武安屋瓦盡振。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、孫守真按。候=堠。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。趙奢立斬之。堅壁、留二十八日不行、復益增壘。秦閒來入、趙奢善食而遣之。閒以報秦將、秦將大喜曰。「夫去國三十里二而軍不行、乃增壘、閼與非趙地也。」趙奢旣已遣秦閒、卷甲而趨之、二日一夜至、令善射者去閼與五十里而軍。軍壘成、秦人聞之、悉甲而至。軍士許歷請以軍事諫、趙奢曰。「內之。」孫守真按。內、ㄋㄟˋ、令其入內也。先抓動詞·找對詞性。許歷曰。「秦人不意趙師至此、其來氣盛、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。不然、必敗。」趙奢曰。「請受令。」許歷曰。「請就鈇質之誅。」孫守真按。ㄈㄨ ㄓˋ。質=鑕、又音ㄓˊ、前文作「斧質」同。趙奢曰。「胥後令三孫守真按。胥=須、字形結構兼音義·同音通假。邯鄲。」許歷復請諫、四曰。「先據北山上者勝、五後至者敗。」趙奢許諾、卽發萬人趨之。秦兵後至、爭山不得上、趙奢縱兵擊之、大破秦軍。秦軍解而走、孫守真按。解散、潰散、潰敗、同義複詞。單字想複詞。遂解閼與之圍而歸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屬魏郡、在邯鄲西。」
二正義。國謂邯鄲、趙之都也。
三索隱。案。「胥」「須」古人通用。今者「胥後令」、謂「胥」為「須」、須者、待也、待後令。謂許歷之言更不擬誅之、故更待後令也。 正義。胥猶須也。軍去城都三十里而不行、未有計過險狹、恐人諫令急救武安、乃出此令。今垂戰須得謀策、不用前令、故云「須後令」也。
四索隱。按。「邯鄲」二字當為「欲戰」、謂臨戰之時、許歷複諫也。王粲詩云「許歷為完士、一言猶敗秦」、是言趙奢用其計、遂破秦軍也。江遂曰「漢令稱完而不髡曰耐、是完士未免從軍也」。
五正義。閼與山在洺州武安縣西南五十里、趙奢拒秦軍於閼與、卽此山也。案。括地志云「言拒秦軍在此山」、疑其太近洺州。旣去邯鄲三十里而軍、又云趨之二日一夜、至閼與五十里而軍壘成、據今洺州去潞州三百里閒而隔相州、恐潞州閼與聚城是所拒據處。
趙惠文王賜奢號為馬服君、以許歷為國尉。趙奢於是與廉頗、藺相如同位。
後四年、趙惠文王卒、子孝成王立。七年、秦與趙兵相距長平、時趙奢已死、一而藺相如病篤、趙使廉頗將攻秦、秦數敗趙軍、趙軍固壁不戰。秦數挑戰、廉頗不肯。趙王信秦之閒。秦之閒言曰。「秦之所惡、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。」趙王因以括為將、代廉頗。藺相如曰。「王以名使括、孫守真按。名、空名浮聲虛譽也。以=用=因。使=用。任用。因其名聲遂任用之。華名無實。中看不中用。而用之。若膠柱而鼓瑟耳。括徒能讀其父書傳、不知合變也。」趙王不聽、遂將之。
一集解。張華曰。「趙奢冢在邯鄲界西山上、謂之馬服山。」
趙括自少時學兵法、言兵事、以天下莫能當。嘗與其父奢言兵事、奢不能難、然不謂善。括母問奢其故、奢曰。「兵、死地也、而括易言之。使趙不將括卽已、若必將之、破趙軍者必括也。」孫守真按。破敗、敗壞、同義複詞。單字想複詞。及括將行、其母上書言於王曰。「括不可使將。」王曰。「何以。」孫守真按。倒序重組。以何。以=因=為。∴以何=為何。對曰。「始妾事其父、時為將、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、一所友者以百數、孫守真按。謂奉己不如奉友好者十一也。慳自己慷別人。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、受命之日、不問家事。今括一旦為將、東向而朝、軍吏無敢仰視之者、王所賜金帛、歸藏於家、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。王以為何如其父。父子異心、願王勿遣。」王曰。「母置之、吾已決矣。」括母因曰。「王終遣之、卽有如不稱、妾得無隨坐乎。」王許諾。
一正義。奉音捧。
趙括旣代廉頗、悉更約束、易置軍吏。秦將白起聞之、縱奇兵、詳敗走、而絕其糧道、分斷其軍為二、士卒離心。四十餘日、軍餓、趙括出銳卒自博戰、孫守真按。博取、求取、同義複詞。單字想複詞。秦軍射殺趙括。括軍敗、數十萬之衆遂降秦、秦悉坑之。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。明年、秦兵遂圍邯鄲、歲餘、幾不得脫。孫守真按。脫=蛻=稅。字形結構換部首。賴楚、魏諸侯來救、迺得解邯鄲之圍。趙王亦以括母先言、竟不誅也。
自邯鄲圍解五年、而燕用栗腹之謀、曰「趙壯者盡於長平、其孤未壯」孫守真按。遺孤、單字想複詞。、舉兵擊趙。趙使廉頗將、擊、大破燕軍於鄗、殺栗腹、遂圍燕。燕割五城請和、乃聽之。趙以尉文一封廉頗為信平君、二為假相國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邑名也。」
二索隱。信平、號也。徐廣云。「尉文、邑名。」按。漢書表有「尉文節侯」、雲在南郡。蓋尉、官也。文、名也。謂取尉文所食之邑復以封頗、而後號為信平君。
廉頗之免長平歸也、失勢之時、故客盡去。及復用為將、客又復至。廉頗曰。「客退矣。」客曰。「吁。君何見之晚也。孫守真按。1.晚、後、猶云後知後覺。2.晚=暮=末。夫天下以市道交、君有勢、我則從君、君無勢則去、此固其理也、有何怨乎。」居六年、趙使廉頗伐魏之繁陽、一拔之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屬魏郡。」正義。在相州內黃縣東北也。
趙孝成王卒、子悼襄王立、使樂乘代廉頗。廉頗怒、攻樂乘、樂乘走。廉頗遂奔魏之大梁。其明年、趙乃以李牧為將而攻燕、拔武遂、方城。一
一索隱。按。地理志武遂屬河閒國、方城屬廣陽也。正義。武遂、易州遂城也。方城、幽州固安縣南十里。
廉頗居梁久之、魏不能信用。趙以數困於秦兵、趙王思復得廉頗、廉頗亦思復用於趙。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。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、令毀之。趙使者旣見廉頗、廉頗為之一飯斗米、孫守真按。一飯=一餐=一頓。肉十斤、被甲上馬、以示尚可用。趙使還報王曰。「廉將軍雖老、尚善飯、然與臣坐、頃之三遺矢矣。」一孫守真按。矢=屎、字形結構兼音義·同音通假。趙王以為老、遂不召。
一索隱。謂數起便也。矢、一作「屎」。
楚聞廉頗在魏、陰使人迎之。廉頗一為楚將、無功、曰。「我思用趙人。」廉頗卒死於壽春。一
一正義。廉頗墓在壽州壽春縣北四里。藺相如墓在邯鄲西南六里。
李牧者、趙之北邊良將也。常居代鴈門、備匈奴。一以便宜置吏、市租皆輸入莫府、二為士卒費。日擊數牛饗士、習射騎、謹烽火、多閒諜、三厚遇戰士。為約曰。「匈奴卽入盜、孫守真按。即使→假使→假設→設若、單字想複詞。急入收保、有敢捕虜者斬。」匈奴每入、烽火謹、輒入收保、不敢戰。如是數歲、亦不亡失。然匈奴以李牧為怯、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。趙王讓李牧、李牧如故。趙王怒、召之、使他人代將。
一正義。今鴈門縣代地、故云代鴈門也。
二集解。如淳曰。「將軍征行無常處、所在為治、故言『莫府』。莫、大也。」索隱。按。注如淳解「莫、大也」云云。又崔浩云「古者出征為將帥、軍還則罷、理無常處、以幕帟為府署、故曰『莫府』」。則「莫」當作「幕」、字之訛耳。
三索隱。上紀莧反、下音牒。
歲餘、匈奴每來、出戰。出戰、數不利、失亡多、邊不得田畜。一復請李牧。牧杜門不出、固稱疾。趙王乃復彊起使將兵。牧曰。「王必用臣、臣如前、乃敢奉令。」王許之。
一正義。許六反。
李牧至、如故約。孫守真按。約束、約法三章的約、單字想複詞。匈奴數歲無所得。終以為怯。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、皆願一戰。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、選騎得萬三千匹、百金之士五萬人、一彀者十萬人、二悉勒習戰。大縱畜牧、人民滿野。匈奴小入、詳北不勝、以數千人委之。三單于聞之、大率衆來入。李牧多為奇陳、張左右翼擊之、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。滅襜襤、四破東胡、降林胡、單于奔走。其後十餘歲、匈奴不敢近趙邊城。
一集解。管子曰。「能破敵擒將者賞百金。」
二索隱。彀音古惴礎l拔僥萇湟病
三索隱。委謂棄之、恣其殺略也。
四集解。襜、都甘反。襤、路談反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臨』。」駰又案。如淳曰「胡名也、在代北」。索隱。上音都甘反、下音路郯反。如淳云「胡名也」。
趙悼襄王元年、廉頗旣亡入魏、趙使李牧攻燕、拔武遂、方城。居二年、龐煖破燕軍、一殺劇辛。二後七年、秦破殺趙將扈輒三於武遂、四斬首十萬。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、擊秦軍於宜安、五大破秦軍、走秦將桓齮。六封李牧為武安君。居三年、秦攻番吾、七李牧擊破秦軍、南距韓、魏。孫守真按。距=拒、字形結構換部首。
一索隱。按。暖卽馮暖也。龐音皮江反。暖音況遠反、亦音喧。
二索隱。本趙人、仕燕者。
三索隱。扈、氏。輒、名。漢張耳時別有扈輒。
四索隱。按。劉氏云「武遂本韓地、在趙西、恐非地理志河閒武遂也」。
五正義。在桓州槁城縣西南二十里。
六索隱。音蟻。
七索隱。縣名。地理志在常山。音婆、又音盤。正義。在相州房山縣東二十里也。
趙王遷七年、秦使王翦攻趙、趙使李牧、司馬尚御之。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、為反閒、言李牧、司馬尚欲反。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。李牧不受命、趙使人微捕得李牧、斬之。廢司馬尚。後三月、王翦因急擊趙、大破殺趙蔥、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、遂滅趙。
太史公曰。知死必勇、非死者難也、處死者難。方藺相如引璧睨柱、及叱秦王左右、勢不過誅、然士或怯懦一而不敢發。相如一奮其氣、威信敵國、二退而讓頗、名重太山、其處智勇、可謂兼之矣。
一集解。徐廣曰。「一作『掘懦』。」
二索隱。信音伸。
索隱述贊。淸飆凜凜、壯氣熊熊。各竭誠義、遞為雌雄。和璧聘返、澠池好通。負荆知懼、屈節推工。安邊定策、頗、牧之功。